没有复盘,就没有提升
来源:引流技巧
编辑:爱短链
时间:2025-08-13

编辑简介:产品经理在完成项目或新功能后发现不如预期;此时最重要的是做复习总结工作,考虑问题,总结经验;作者分享了产品经理完成项目后的复习工作,让我们一起看看。
前段时间有点忙,回头看,其实是瞎忙,试图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而且用户在同一时期还有其他同事的功能上线,很难归因于最终数据变好是哪个动作造成的。如果不知道原因,就无法重现。
所以我在想,新的功能,如何复习总结,我会考虑好坏。
一、效果好
这是最受欢迎的事情。毕竟,每个人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做这样的事情。他们一定期望很高,所以问题来了。
1. 怎么算好?
首先,明确什么叫好,是数据指标上升,还是用户口碑爆炸。
叫好不一定叫好,叫好不一定叫好,这是一种普遍现象,比如一些电影,比如XX提前点播付费。
好的标准是主观的,个人感觉可以满足以下两项中的任何一项,都可以算好。
满足预期;
横向对比性能好;
满足预期很容易理解,就是达到目标。比如你预计上线后会增加10%,结果会增加11%,可以称之为好。
横向比较是指与其他玩家进行比较。例如,您产品的新用户第二天保留率为40%,其他产品在同一模式下只有35%,这更好。
然后是灵魂拷问,能持续多久?
很多时候,只要你在网上发布一些东西,告诉用户,或者做一个活动,数据就会变得更好,这是不可避免的结果,问题是这件事本身是否会影响用户的后续行为?
例如,你推出了一促销活动,短期内成交量飙升,接下来几周数据惨淡;这其实相当于让用户一次性消费,不清楚当月整体收入是否增加。
我不记得我以前在哪里看到的一个小故事了。大约一个人去买茶。老板每次都免费送一些好茶。结果,这个人买的茶越来越贵了。
许多电子商务或订阅服务也是类似的常规。我会免费给你一些更好的东西,然后试用这些人,有些人会完成转型,然后改善整体LTV(用户生命周期价值)。
回到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你的调整,后续可以一直好,一段时间后稳定;或者一段时间后会恢复正常,甚至低于正常。
2. 能更好吗?
既然效果不错,能上一层楼吗?
我们所做的很多事情都需要投入和输出,投入资源,交换数据指标或改善经验。
一开始,你可以通过投入一些资源来取得好的效果,但后续的改进肯定会越来越困难。此时,有必要衡量投入产出比。
而且能否更好,主要看这两点:一是天花板在哪里,二是投入产出比如何。
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该继续关注用户的反馈;毕竟,数据是部分理性,用户体验的感知是部分感知和主观的部分。
3. 好的原因是什么?
在之前的闲话中,一位同事说他以前做过XX功能,用户用量占日常生活的30-40%,我没说话。
有一种观点是非常有害的,但我们需要面对它,也就是说,很多时候我们做得很好,不是因为我们很好NB,只是因为做的人恰好是我们。
例如,作为电子商务产品PM你建立了相关的推荐模块,每天的交易量都有XX,很难说这能说明什么。
假如市场上没有这种模式,你就开创性地提出来了,很厉害;
假如市场上有这种模式,但别人并不乐观,你乐观,力排众议,把它做成,也很厉害;
如果这种模式非常成熟,每个人都达成了共识,只是为你安排,你可能需要问,如果另一个人这样做,结果会是什么?
因为历史不能重复,中间变量太多,如果没有,就无法证实或伪造。
但我们必须提醒自己,反思是因为我们自己的效果很好,还是只是因为做的人恰好是我们。
我们需要客观地看待效果好的问题。有没有其他客观因素解决方案更好?还有其他客观因素吗?在这些影响因素中,哪一个是最关键的因素?
4. 启发拓展
最后,基于已经比较好的基础,我们来看看以后能继续做什么。
是套路好,可以重用,还是说其他需求可以从目前的需求中衍生出来满足,比如点赞评论转发。
然后设定下一个目标,继续下一个优化迭代。
二、效果不好
这是我们都不想看到的,但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优化当前的事情,积累经验,提高下一个决策的准确性。
产品基本上可以分为需求、生产和销售,所以我想找出这些环节的原因。
1. 需求
需求是我们所做的一切的起点,是建筑的基础,基础没有建好,以后的事情都很危险。
所以效果不好。我们首先需要反思的是,我们需要解决的是谁在什么场景什么问题?
自我反思的几个问题是:
谁是用户群?是的吗?
什么是场景?真的存在吗?
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真的需要解决吗?
2. 生产
生产环节是基于上述要解决的问题,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确定需求没有问题。
首先要看的是,计划本身不是OK,或者在着陆过程中打折。
方案本身不OK可能是解决方案无法解决用户问题或部分解决方案,但创造的价值不足以抵消用户的替代成本。(用户价值=新体验-旧体验-替代成本
其次,要看方案是否符合用户的认知,用户能否感受到价值。
我们能看到的是我们想看到的,比如同一部电影,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东西,这是由我们的个体差异造成的,我们本能地过滤与我们的认知不一致的东西。
用户感知不到的价值=不,用户没有耐心学习,你也没有机会拯救用户。就这么简单。
3. 销售
也许上述需求和生产环节已经完成,最终效果可能仍然不好。此时,我们需要在销售环节找到原因。
首先要看的是东西本身是否足够醒目,是否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否则就不能谈后续的事情了;
其次,我们需要看到的是吸引用户,给他们Ta展示的东西不是吗?Ta想要的,Ta能否快速感受到价值;
最后在Ta在决定行动时,是门槛过高,还是路径过长,更难快速感受到价值。
前两点是积极的刺激,促使用户产生行动的动力;最后一点是反向刺激,产生阻力,把用户拉回来,我们需要做的是增强动力,减少阻力。
也许这些都做得很好,但量级还没有上升。此时,我们需要找到上级入口和推广的原因(也可能是需求规模本身的问题)。
是不是入口太深,用户根本注意不到,然后就找不到了,所以用户量一直很小?
推广人群匹配吗?相应的材料、推广场景、形式、文案有问题吗?
相信经过这样的调查,一定能找到一些线索。
三、One More Thing
做了一些项目后,会积累一些表现好或者表现差的项目的经验。这时,你可以试着总结共性和差异。
共性是总结和复制规律,差异是明确现有经验的适用边界。
最后,简要总结本文:
效果好:
怎么算好?
能更好吗?
好的原因是什么?
启发拓展
效果不好:
需求:用户、场景、问题是否真实;
生产:方案是否有问题,用户是否能感知到价值;
销售:正反刺激、入口和推广。
以上是本文的主要内容,欢迎斧正、指导、拍砖。
特别说明:本网站的主要目的是收集与互联网运营相关的干货知识,为运营伙伴提供便利。本网站收集的公共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用户的贡献,这并不意味着本网站同意其观点,也不对网站内容的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网站管理员删除,。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栏目分类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