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写出5000万爆文的小编裸辞了 | 新媒体人的职场挣扎与突围

不要大声责骂年轻人,他们会立刻辞职的,但是你可以往死里骂那些中年人,尤其是有房有车有娃的那些。
去年,日剧《大叔的爱》中这句台词刷了屏。继“佛系”、“秃了”之后,这届90后又多了一个标签——裸辞。今年6月,智联招聘发布的《2019职场人年中盘点报告》显示,90.4%的人上半年动过裸辞的念头。从70后到95后,这个比例逐渐提高。
楠瓜,山东,91年 对百万阅读已经麻木了 我是今年8月正式提的离职,但实际上6月就开始休假了——老板慷慨地给了2个月带薪病假。回来之后,我还是决定裸辞。因为我知道:我其实是讨厌写作的,我的下一站也不会是新媒体。 圈内很多人知道我,是因为2017年9月的一篇爆款。这篇图文经过两天传播,阅读量达到惊人的5000万。老板当即宣布,奖励我一笔巨额奖金和一台最新款iPhone。自那之后,我迎来了自己新媒体事业的巅峰期。







淼哥,广州,92年 “没意义”这话本身就没意义 我是跟着广州的新媒体行业起来的。三份工作都是裸辞,但每次都有充分的理由。 毕业第一年,我在一家电商公司做新媒体。那时候,我抱着小白学习的心态,跟着厉害的团队,也做出了一些成绩。这家公司有1000多名员工,内部发展空间有限。 一年后的2015年,正是新媒体最红火的时候,根本不愁找工作。我觉得可以到外面看看机会了。接着就裸辞,跳到了一家文娱新媒体公司。 我刚去那家文娱媒体时,整个公司只有10个人,我是运营岗第一号员工。我经历了公司两轮融资,眼见着员工扩张到100多人。我开始参与一些重要环节的策划,综合能力飞速提升。



阿徐,上海,92年 体检指标13项,5项是红的 因为一份工作,我从上海跑到北京,9个月后又匆忙逃回上海。 我大学当了两年兵,拿了上海户口。2016年6月,上海迪士尼正式开园,我实习转正,负责酒店用户投诉。工作没多久,我开始给二更食堂、十点读书、有书等公众号投稿,渐渐地副业收入超主业,还出了人生中第一本书。








我只裸辞了一次,但一次长达14个月。毕业后,我在深圳一家创投孵化器,主要做被投项目的新媒体运营。我们组有24个人,其中运营有6人,前前后后打理过20多个公众号。我们每人手上都有几个固定的号,同时还会轮流运营大的服务号。我们做过很多项目,曾经的95后风口少女,有段时间成了我上司。不止是她,很多名人的新媒体营销,都有我们一份功劳。其实代运营并不好做,我们懂的行业还好,碰到我们不熟悉的领域,就抓瞎了。比如老板曾投资了一个中专,他让我运营那个学校公众号。但我不知道学校的背景,也不知道读者关心什么,对接人也不想管。后来,校长以“推送中出了个错别字”为由,把账号拿回去了。也就是说,代运营的双方都不想做,只有老板想做。我们为什么做,因为需要工资糊口,校长为什么同意,因为想拿下一笔融资。一切都是围绕老板的需求来的。我干了一年多,去年8月裸辞。原因有二:一是公司目标不清晰,CEO不是定大方向,而是抓细枝末节;二是直属领导没主见,什么都听领导或者行业KOL的。另外,当时我女朋友在深圳做程序员,月入过万,但没什么盼头。我俩就商量着,出来单干。
等女朋友离职的那两三个月,我去面试了深圳十几个新媒体公司。不是奔着拿offer去的,而是想看一下市场,一是了解成功公司长啥样,二是看他们怎么评价我。今年1月,我成立了公司。主要帮企业对接校园活动,帮社团拉赞助。其实公司至今只有我们两个人,但这一年,我们的业务从深圳做到武汉、长沙。我们以8个粉丝的公众号为基点,办过千人活动,最高一天涨粉1.5万。有半个月,我们一天净赚一万,都是门票钱。但是最近三个月,我们总共只赚了1万。收入太不稳定,而且比以前焦虑多了。有次活动被迫取消,我们连续退票三天,第一次知道微信每天只能转账200次,支付宝也有限制。我们四个账户同时操作,还被一堆人骂“骗子”。女朋友受不了,当时就哭了。情侣创业就这点不好。其实女朋友比我优秀,她还在公司时听说,有个工作10年的同事,月入才1万6,就觉得怎么也要自己当老板。她的创业决心比我坚定,就是容易心态崩溃。碰到事了,我还要想着怎么安慰她。
创业这一年,我们辗转几座城市,啥社保都没有交,就是想把事做好。虽然压力倍增,但我接触了很多层次比我高得多的人。不管怎么说,我觉得都比上班好。我不是鼓励裸辞,但如果是毕业两年内的人,我建议想到了就去做,年轻人最有的就是时间了。你瞻前顾后的那点考虑,其实很肤浅。新媒体不像产品和技术,学习成本低,不需要平台,自己听课+实操,就能做出点什么。环境再差,还不至于影响到基层新媒体人。拿着这个去求职,总会有工作的。但我不建议裸辞去接外稿,因为没有品牌,本质上还是用时间换金钱,和工作没区别。我在这里给别人建议,但其实我现在是最难熬的时候。已经创业1年了,我都不知道目标在哪,收入也不稳定。我们想过很多东西,但现实和理想有很大区别。如果接下来一段时间还是亏损,我可能又要出去工作了。其实最近,我就在考虑出去面试,想再看看市场行情。
生活不是电影。这六个人中,没有一人是跟老板大吵一架,愤而离职。不管他们是否深思熟虑,此后的经历都证明,他们至少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待过知名公司,或有拿得出手的案例;二是攒下了几个月的生活费;三是确认自己不想要什么。做到以上三点,至少裸辞后两个月,都不会很焦虑。但快乐总有保质期。时间长短,取决于你有多少梦想,以及有多自律。有梦想但不自律的人比较惨,没梦想却自律的人怎么都很开心。总之,当生活节奏陡然变慢,你得自洽。除开极端情况,对于有一点点梦想,一点点自律的多数人而言,确认“不要什么”远远不够。确认“想要什么”,才能真正缓解焦虑。这是最不容易的,每个人deadline不同。有多宽松,可能就要看你钱包有多鼓了。
作者| 王雅文
编辑| 张洁
特别鸣谢| 愿意聊五毛的同行们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新榜)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