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广告 1000x90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网络营销 > 正文

活动效果一天不如一天,运营人如何有效提升完成增长?

来源:引流技巧 编辑:爱短链 时间:2025-08-13
活动策划和运营对端运营商来说商来说,这是很常见的。然而,在流量红利枯竭、增长乏力的情况下,利用活动确保用户增长和保留的效果越来越差。如何科学运营活动,有效实现成果?本文将为您揭示答案。 说到活动策划,运营伙伴,尤其是负责c端运营的同学,一定很熟悉。 对于一个经验丰富的活动策划,情人节、周年周年庆典、双十一等营销节点都是珍宝,现金、优惠券、折扣券等活动运营工具都很方便。即使是目前热门用户的裂变经被记住了。 然而,小心你是否发现,在这个阶段,用户对活动的兴趣似乎正在减弱。过去,普通的红包活动可以吸引许多用户参与,但现在同样的好处,用户似乎越来越不感冒了?活动效果和用户活动参与度正在减弱,仿佛一切都证实了用户流量达到顶峰和用户增长疲软的现实。 但现实属于现实,问题总是需要解决的。通常,当运营团队面临上述活动效果减弱时,仍会有以下经验解决方案: 比如面对活动效果差的情况,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增加活动的奖励金额(从100减20到100减50),增加活动的举办频率(每三个月变一次,增加销售人员的微信/电话营销频率等。),或者增加渠道推广预算(增加渠道推广回扣20%或30%)。 通常,在这三种方法的加成下,产品销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既定活动已经完成KPI。 但这并非万事大吉。这三种解决方案在完成有效销售的同时也有很强的副作用,这是一些运营管理人员需要密切关注的。 奖励金额的增加缩小了产品的利润。虽然产品卖了很多,但利润并没有显著增加。 更重要的是,有些产品是在大力补贴用户的基础上进行的。效果越好,补贴金额就越大。如果平台不能有效转化这些活动的新用户,挖掘后续的持续购买力,一旦新用户转化不如预期或损失,将是平台的灾难。 提高渠道返利和推广预算,同步增加产品营销成本。如果平台的营销渠道有限,平台将加深对部分付费渠道的依赖,推广成本只能增加。如果渠道生产比不符合标准,无疑是平台成本的巨大浪费。 在线和离线活动都需要大量的资源和人力。简单地提高活动频率而不改变营销策略是对人力资源的巨大挑战。如果活动效果不好,活动相关人员就会抱怨。同时,为了增加销售强度,让销售人员或员工在微信时刻多次推送活动信息,导致许多员工拒绝情绪,频繁的广告推送,也会引起用户的厌恶,收益大于损失。 综上所述,以上三种常规的经验操作解决方案在过去的营销中确实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其副作用也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在用户增量达到顶峰(新用户减少,行业进入股票竞争)、产品同质化和用户营销过载的今天,这种操作解决方案过于简单和粗糙。因此,作为一种操作,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在当今用户增长当今用户增长乏力的活动操作? 一是善于运用杠杆思维来最大化活动效果 归根结底,活动运营如此受到营销人员的欢迎。原因是活动运营的爆炸性可以通过活动瞬间聚集成千上万的用户流量,进而进行集中营销和客户获取。它注重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这是其他内容运营和用户运营无法达到的。但现阶段,越来越多的运营商将活动运营转化为转化率游戏,极大地丧失了活动运营的杠杆特征。 以我们比较常见的电商平台活动为例—老用户购物享受减券活动(每满100元减10元)。 对于这项活动,其活动转化效果是一个简单的转化率漏斗:老用户数量×在固定存量老用户数量的基础上,本次活动的关键因素在于用户转化率。 简单粗暴,但由于缺乏核心活动杠杆基因,这不是我们理想的活动形式。 如果我们对这种活动形式进行简单的改造,老用户可以享受抽奖(每100元抽奖一次,最低奖品10元)。现在让我们比较一下这两种形式的效果: 从上图可以看出,在类比优惠券活动时,在成本相同的前提下,彩票活动显著增加了用户的预期收入(最低10元),但也大大增加了用户的参与感,这是优惠券活动无法达到的。 这种调整是活动的杠杆转化,即以最低的成本最大化活动效果。 在这种情况下,就是利用运营活动中的人性心理杠杆—彩票的赌注来煽动活动的转化率,而不是简单粗暴地玩转化率游戏。 当然,彩票只是杠杆思维的一种形式。邀请/推荐朋友、排名、猜测活动等。我们在活动运营中经常有杠杆基因,尤其是邀请/推荐朋友,这是典型的杠杆思维,无论是以前的热用户增长模式还是现在的热裂变H5.其核心是邀请/推荐思维,即利用人的社会分享和推荐活动的杠杆营销。 如果你仔细观察,许多专注于C端用户的上市公司通常会在年度财务报告中披露其用户组成。基于用户邀请/推荐带来的用户增长,正成为各大平台日益重要的客户获取渠道,占比越来越大。由此可见,杠杆思维在用户运营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活动运营中。 2、避免简单的利益诱导,增加用户对平台的湿度 湿度,即用户粘性,是用户与平台/产品之间的关联关系。如果关联性强,用户粘性大,不易流失,否则容易流失。 用户粘性包括情感和利益两个维度,但在日常活动运营实践中,一些运营商过于从利益诱导的角度,简单地通过红包、优惠券、现金等利益维度转化活动用户的整个链,过于简单和粗糙,最终收益大于损失。 这种现象在近年来疯狂的互金营销中最为明显: 几年前,许多共同基金平台通过现金、红包、加息等营销工具疯狂获取客户。 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福利不断增加,从最初的几十元发展到100元和干元红包。 对于大客户来说,他们更慷慨。一万元的红包完全没问题。他们养了一批逐利的羊毛党,但这些客户最终能留下来吗? 答案显然不是。如果有类似的平台可以给予更大的折扣,这些被金钱吸引的用户仍然会毫不犹豫地直接提取现金并逃跑,以投资更高的资本回报。 最后,这个行业陷入了一个增加福利的游戏循环,场景一片混乱。然而,如果我们想改变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办?最好从经验丰富的银行运营管理实践中学习。 对于大客户来说,银行营销人员很少粗暴地通过高回扣和高利率来维持客户。他们通常举办一些线下活动,如阅读分享会议、金融业务交流会议来营销和维护大客户。让用户通过银行举办的活动来改善金融业务(至少让用户感觉到),但也认识一群价值相同、兴趣相同的朋友。 这种操作的好处是,除了与大客户保持最基本的金钱利益(客户将享受持续收入)外,银行还通过这一系列线下活动为大客户和银行、用户和用户建立了多个价值网络(情感用户粘性)。 从长远来看,一旦大客户与这些用户和组织形成了密切的情感联系和时间投资,那么大客户将稳定在高端圈,用户离开银行平台,相当于离开社区,大大增加了退出成本,随后的银行营销人员只需要简单的营销指导,大客户可以继续投资和转型。 因此,这激励我们避免简单地通过利益诱导来维护客户,也可以通过一些面对面的线下活动(客户会议、新产品会议等),在线活动(用户故事收集、品牌故事等)来增强用户与平台或产品的情感联系,将给用户留存和转型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细化用户群,开展精细的活动运营策略 作为一个常见的操作概念,用户分组和精细化的用户操作似乎听起来快过时了。然而,在日常观察中,我们发现,虽然我们很早就理解了这个概念,并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但当它真正达到实践水平时,许多操作学生往往无法开始,仍然会犯一些常见的思维错误。 例如,将固定的新活动方式(下载红包等)应用于全渠道产品推广和客户获取,如激活和推广所有老客户分发的优惠券。这些都是目前常见的、广泛的活动运营模式,转化率有限,会造成活动资源的浪费。为了实施精细的活动操作策略,除了常见的漏斗分析外,我们还需要关注用户的渠道属性和用户群; 渠道属性,即用户来源的渠道类型(如下图所示)。具有不同渠道来源属性的用户具有独特的渠道特征。您会慢慢发现用户推荐渠道等客户转化率高SEM客户质量好,内容渠道客户粘性高。 因此,在精细的活动操作中,我们需要针对不同渠道属性的用户进行分类活动营销,特别是在活动形式和活动奖励方面,不相同,根据不同渠道用户的偏好、区域特点,最大限度地提高活动效果。 用户分组,即管理所有用户的生命周期。当用户来到平台时,他们会在平台上产生一系列的交互行为和数据(主要关注业务相关数据,如访问数据、浏览数据、购买数据等)。在分析了用户的数据后,我们需要建立用户生命周期模型,将所有用户分为五种生命周期用户: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和损失期,然后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进行精细的活动操作,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对于成熟的客户,我们只需要简单的指导或低成本的活动福利来促进他们的回购,但进口客户需要多种活动刺激和高活动奖励来促进他们的转型,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操作思维,是精细活动操作背后的思维。 综上所述,在当今用户增长乏力、股票用户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活动运营不再是简单粗暴的利益营销,而是一种系统的营销策略。要做好活动运营,需要对市场和用户有很多深入的思考。只有不断调整总结,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特别说明:本网站的主要目的是收集与互联网运营相关的干货知识,为运营伙伴提供便利。本网站收集的公共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用户的贡献,这并不意味着本网站同意其观点,也不对网站内容的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网站管理员删除,。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栏目分类

微商引流技巧网 www.yinliujiqiao.com 联系QQ:1716014443 邮箱:1716014443@qq.com

Copyright © 2019-2024 强大传媒 吉ICP备19000289号-9 网站地图 rss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