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标会为例,探讨传统的民间社交金融形态

本文仅介绍一种传统民间的社交金融形态,并不讨论社交金融是否是伪命题。该金融形态的出现以及它的变化,既体现出了社交金融的价值也体现了社交金融的弊端。当我介绍完这个金融形态(活动)后,可能有人会说,这甚至谈不上金融,而我认为只要牵涉资金的投融,就可以称之为金融,我称它为“草根金融”。这个金融形态叫【标会】。


社交金融是什么?
社交金融是基于朋友圈关系的金融互助行为,兼具人际交往与资金融通的双重功能。社交金融具有去媒的特性,投融资都不需要通过银行或P2P等中介机构,因此借款人可通过社交信用极快速、高额度、低成本地获得的资金;出资人也可以获得比其他理财渠道更高收益并加强与借款人的社交关系。 在特定的人脉圈中,成员们通过社交活动和资金往来、帮助成员解决困难、获得成功,也使整个人脉圈获得质量和影响力上的提升。看上去,社交金融是一种金融的创新模式。
然而,也并不都看好社交金融的未来。首先,财产本身对于每个人都比较隐私敏感的,甚至很烦别人问你你一个月能挣多少钱,绝大部分人并不太愿意把自己缺钱公开,让亲朋好友都知道。其次,人脉关系的信息维度比较狭隘,前期的风险控制以及贷后的催收是个既尴尬又要面对的问题。
本人也并不看到社交金融,但本文仅介绍一种传统民间的社交金融形态,并不讨论社交金融是否是伪命题。该金融形态的出现以及它的变化,既体现出了社交金融的价值也体现了社交金融的弊端。当我介绍完这个金融形态(活动)后,可能有人会说,这甚至谈不上金融,而我认为只要牵涉资金的投融,就可以称之为金融,我称它为“草根金融”。
好吧,这个金融形态叫【标会】,相信浙江以及福建的部分地区同学应该比较熟悉了。因为之前公司内部我给同事分享了这块内容,我就直接截图我之前写的PPT吧:




注:标会出现的背景其实类似P2P,乡村的农民有时婚丧、建房等情况着急用钱,但借不到钱,所以大家就围在一块,按周期缴纳会钱轮流给每个会员使用,方便大家的资金周转,所以叫“互助会”。以前农民还比较淳朴的,更多的是互助,以前的贷款目的性更强,而随着现在的演变,标会的投资目的性更强烈
了。


这块我之前图画的比较简单了,没有描述清楚,大致流程如下:


大家可能发现,会头啥也没得到,就在里面做组织而已。其实为了方便理解,我省略了一个环节,后面这个案例中会提到:










大家可以发现,越早去竞标的人,肯定是亏大发了,那个利息相当高。过了中间,基本上后面都是投资目的主,基本都是挣钱。
标会的模式有如下优先:




1、资金大额化。随着经济条件发展,大家有了更多的闲钱,想投资。会越做越大,标金甚至上万。当这么多钱集中在一块是一个相当大的体量,总有人杀红了眼;
2、原本会脚都是一个村,大家都彼此认识,彼此信任。现在会脚肯定是一个城市的而已,有的人你可能都没见过。这样使得一部分越过道德的边线,直接跑路,有的是会头集资跑路,有的是会脚死都不还钱。所以、社交金融仅靠道德与尊严背书、显然风险是非常不可控的。
3、有的人看到了这个模式中的漏洞。对就是会头,他成为了资金池,有的人就当了多个会的“会头”,然后用首标收到的会钱,去加入另外一个会当会脚。相当于免息的钱去投资,靠资金周转过日子,信用卡用户都知道这个道理。有的会头就拿到多个会集到的会钱跑路。
So,出现这样的结果:






说了这么多,大家探讨几个问题,都说说你们的看法?


个人看法:
合规性其实还比较好处理,跟正规P2P一样只做信息中介,不担保不设资金池、不自融等。
本文由 @恼牛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