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全文的意思(天地玄黄千字文

万献初 郭帅华
【原文】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
【译文】苍天是黑色的,大地是黄色的;宇宙初始之时,万物混沌蒙昧。
【释义】
开篇两句,讲天地始分和宇宙诞生,有提纲挈领之义。《千字文》虽然是古代教儿童识字的蒙学经典,只有短短一千字,却蕴含着很深的义理。通篇文字精炼,次第精当,为作者精力所粹。古人著书,不仅在文内阐述自己思想,还有意通过书的体例、篇章、次第安排,来系统体现当时社会的文化观念及作者对宇宙人生的认识。如东汉许慎编撰《说文解字》,全书分十四篇,九千三百五十三字,分五百四十部,从“一”开始,结束于“亥”,即“立一为耑(端),毕终于亥”。“一”为天地万物之始,“亥”为十二地支之终,扩展为万物之终。许慎主观上把《说文》建立成一个完整的大系统,包含整个世界的一切,正如其《叙》所言“万物咸覩,靡不兼载”,用之“以究万原,知化穷冥”。犹如《周易经》有八八六十四卦、《道德经》有九九八十一章一样,《说文》“始一终亥”构成系统。《千字文》也是如此,作者也是有意把《千字文》建立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包罗万象、蕴含一切。天地为万物之始,有天地然后才有自然、人和万物,所以开章明义即是从天地讲起。这种观念在古代是惯例,如《春秋》首称“元”年、《尔雅》首称“始”、《释名》首列“天”等都是。
《千字文》从宇宙、天地说起,《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原始蒙昧的混一宇宙分出天、地,继而产生天地之性最为尊贵的人,人与天地并称“三才”。由“人”生出上古圣王的仁政、德行,再拓展出“五伦”、“五常”等人伦道德规范,引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想。由人与社会的关系,论及帝王与文臣武将,扩展论动植物、矿物、技艺、科技发明、宫殿建筑、日用器物等内容,渐次构成全篇,脉络有序,次第井然。
“天地玄黄”出自《周易·坤》文言:“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古代诗文皆有韵律之美,双句末押韵,讲求平仄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千字文》作为蒙学读物,便于儿童读诵而通篇押韵,此段为符合韵尾为“ang”的韵字,调整《周易》文言的文字为“天地玄黄”,与后面“荒、张”押韵,虽改字序,未变字义。引用前人经籍内容为“引经”或“用典”,《千字文》几乎句句有出处,大量引用经典,把经典高深的义理蕴含于简洁的文字之中,如《中庸》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这正是古人智慧与精心所在,也是《千字文》成为经典的原因之一。
此句讲天地初分,天在上,有黑色之象,幽远不测,高明玄妙,故称天玄。地在下,宽厚广博,土色为黄,故称地黄。古代农耕社会尊崇黄色,因为黄河流域的土地是黄色的,庄稼成熟也多呈黄色。据五行学说,中央属土,颜色为黄。《史记》载,黄帝有土德之润,故号黄帝。《吕氏春秋·应同》讲黄帝作帝王之前,见到蚯蚓、蝼蚁等昆虫从地而出,故谓“土气胜”,土气胜,则其色尚黄,其事重土,因而崇尚黄色。此后,历代也多崇尚黄色,古代帝王的宫殿、服饰、器具也多用黄色。由此赋予“玄黄”尊贵博厚之义,故玄黄不仅言天地之色,亦指天地之德。
“宇宙洪荒”出自《文子·自然》与《太玄经》,“宇宙”二字最早见于战国时期《尸子》“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此句应上句天地之初分,讲宇宙生成初期混沌蒙昧的状态。远古时期洪水泛滥,遍地荒野,故称洪荒。
这两句讲开天辟地,宇宙初始的状况,实际上也蕴含古人的世界观和宇宙观。古人认为,宇宙最初是一片虚无,只有一团混沌之气在运动,所谓“天地混沌如***子(***蛋)”。万物乃至天地都是从无到有的,《道德经》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那么,天地万物由谁而生?古人认为是由“道”所生,《周易·系辞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孔颖达疏:“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道德经》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说文解字·一部》:“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气在浑沦一体中运动,然后分化,如《说文》所谓: “轻、清、阳为天,重、浊、阴为地。”如日月星三光能够照亮世界,属阳,在天上;云雾等物质是清的、轻的,也腾升在空中。而水、土、金、木等物质属于重的、浊的,自然就在地下了。《幼学琼林·天文》:“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天地划分之后,上天覆盖润泽万物,大地承载培育万物,人类就诞生了,“天地人三才”就全了。继而产生植物、动物等,延续构成整个世界。古人认为产生一切的“道”很高很玄妙,其实“道”就是指大自然的运行规律,比如太阳东升西落,植物春生秋落,人昼作夜息等都是。人们应该遵循大自然运行规律之“道”去生活。人是万物之一,应与自然万物为一体,即《庄子》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一体”,故古人强调“天人合一”,才能得以生存,如果反天道而行,就会导致灾殃。
对于古人的世界观、宇宙观,无论我们能否理解和认同,都已然成为历史,是古代文化的真实体现。我们应该心存恭敬,正确地解读古人说的是什么,为什么要那样说,而不是用今天的思维去衡量其对错,更不要轻视、否定前人的文化。这样才可能从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开启智慧,提升道德,完善人格,使之为今天的人们服务。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