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写作背景及赏析(浪遏飞舟该用句号

近日,湖南大学子弟小学三年级四班的谢思源同学,因为对橘子洲头文化墙上张贴的《沁园春·长沙》最后一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使用问号产生质疑,并通过请教老师、查询资料等方式,进行研究,最终发现,毛主席手稿上用的是“句号”,而高中教材以及很多的正式出版物用的是“问号”,便写信给教育部长怀进鹏。而教育部对此也非常重视,委托人民教育出版社联系谢思源小朋友,表示将会考虑谢思源同学的相关建议,在今后的出版物中对相关内容作进一步说明。
人民教育出版社没有正面回答究竟该用问号还是句号,那么,到底该用什么符号呢?
要做出最终的判断,还得从这一首词说起。
一、《沁园春·长沙》的写作背景
众所周知,作为一代伟人,毛主席既是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军事家、革命家,又是近现代伟大的作家、诗人(词人),他的诗词造诣,在近现代无人能出其右。最有名的典故,就是国共重庆谈判的时候,柳亚子等发表了毛主席的《沁园春·雪》,一时之间,人人传颂,洛阳纸贵。蒋介石专门安排若干文人作词,试图盖过,结果是铩羽而归,引为笑谈。为人颇为狂傲的柳亚子,自愧弗如,感叹道:余词坛跋扈,不自讳其狂,技痒效颦,以视润之,始逊一筹,殊自愧汗耳。
这一首《沁园春·长沙》,作于1925年9-11月期间(由“独立寒秋”推知)。彼时,毛主席作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从湖南到广州参加国民党二大的筹备工作(担任代理宣传部长)。那个时候,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风暴正在酝酿,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等,形成全国规模的反帝斗争。毛主席满怀革命的激情,重游橘子洲后沿湘江而下,投身革命的洪流。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了这首词。
二、《沁园春·长沙》抒发的情感
先看这一首词: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或者“?”)
稍作阐释:
独自伫立在寒冷的橘子洲头,眺望湘江碧水一路北流。千山万峰红得烂漫,层层树林好像染过一样;江水清澈澄碧,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鹰在广阔的天空翱翔,鱼在清澈的水畅游,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我思绪万千,不禁要问:谁能主宰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
回想过去,我和同学经常携手来此游玩,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些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萦绕在心头。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踌躇满志,壮志豪情,评论国家大事。我们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视那些军阀官僚如同粪土。(你们)还记得吗?我们在江水深处拍水畅游,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飞驰而来的船舶(“。”或者“?”)
这一首词,上阕主要写景,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而景中寓情,将大革命的形势,寓于其中;还借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词的下阕叙事、抒情,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整个这一首词,以情为经,以景为纬,经纬交织,情景合一,浑然一体,至今读来,顿生胸中丘壑,豪情溢于胸怀。
三、“浪遏飞舟”后的标点有4个版本
按照报道的说法,《沁园春·长沙》最后一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最后的标点有句号、问号两种标法。事实上,还有两种标法,即不加注标点和感叹号两种。
查阅毛主席诗词手稿,这一首词也有两种,一种是“句号”,一种是不加标点(见下图)。
这是毛主席手稿的装帧件,未加标点
人民文化上的毛主席手迹,也没有加注标点
报道中引用的手迹,加注了标点
还有一些版本,最后一句加注的是感叹号。
也就是说,迄今为止,“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句,至少有四种标点法:不加,加句号、问号、叹号。
其实,毛主席这首词最早的手稿,应该是不会加标点的。因为,现代的标点,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目前看来,最早是由胡适在1916年在《论句读及文字符号》一文提出系统构建标点符号的建议,到1919年国语筹备委员会制定《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才开始逐渐实行。
这首词作于1925年,新文化运动开展的时间还不算长,作为长期受中国古典文化训练和熏陶的毛主席,多半不会写标点。我们查阅毛主席的手稿,就会发现,大概在长征前后,毛主席所有的诗词,都有标点,这也就可以说明,加了句号的《沁园春·长沙》,应该是主席后来抄录的。
那么,究竟该用哪一种呢?这就是我们后面重点分析的内容。
四、用句号还是问号的优劣分析
加什么标点,不能想当然,需要结合整首词,结合词人的情感脉络,还需要根据词人的习惯,尊重作者,而不能想当然。个人以为:
1.加注标点有利于现代人阅读。古代的书籍,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之前,都是不加标点的,古人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就是说因为没有标点符号,有的人不知道该如何停顿。所以,古人读书,区分句读,是基本能力。
但今天,我们早已经习惯了标点符号,如果不是比较专业的人士,不加注标点,很容易导致阅读困难。
2.最不应该使用的是问号。在关于这一句的四种标点中,不加是尊重历史,而加问号,则完全是荒谬!
通读全词,上阕写景,引出了一个问题: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下阕抒情,是为回答上面的问题做铺垫。也就是说,“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其实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答句,只不过,回答得很艺术化而已——我们在江水深处拍水,连飞驰的船舶都能阻止,自然是我们来主宰苍茫大地的沉浮了。
试想,能用问号吗?
如果非要用一个问号,最多可以用在“曾记否”后,表示询问,“你们还记得吗?”
3.结合上下文,最好的标点是感叹号。整个这一首词,境界熊阔,气势豪迈,感情奔放。而最后一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更是全词感情的最高潮,情感喷薄而出,自然是用感叹号最好。
4.加注标点要尊重作者,使用句号可以兼顾。虽然最好的标点是感叹号,更能体现作者的风发的意气和豪情壮志,但我们还得尊重作者,不要随意改动(除非得到作者的授权)。鉴于毛主席后来在抄录这首词的时候,都使用的是“句号”,所以,个人以为,还是加注句号为好,即可以兼顾整首词的情感脉络,也可以体现对作者的尊重。
综上,根据对毛主席《沁园春·长沙》的创作背景、情感脉络以及标点符号的发展历史的分析,从表达的效果而言,感叹号最好,问号则完全错误。但如果综合考虑作者因素,使用句号,是比较合适的选择。这位三年级的小朋友,能在生活中学习,敢于对教科书提出质疑,值得点赞!
亲爱的朋友,你们以为呢?欢迎讨论,并希望我们的意见,能得到教材出版部门的重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