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孤独有何表现(孩子孤独表现、心理原因和

独生子女多孤独,大部分孩子在童年时期往往有较多时间是独自在家里游戏,那么孩子在游戏时是否会有下面的表现呢?
下面这个表现要注意:
孩子在独自游戏时,常常会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还常常自言自语,时而与这个角色对话,时而又与另一个角色对话,好像他正在和一些“伙伴”一起玩耍似的。有些父母甚至会担心,怀疑孩子是否患上了某种心理疾病。
其实,这是儿童正常的行为表现,这里的“不同角色”是幼儿假想的游戏伙伴,“自言自语”是幼儿的游戏言语。
什么年龄会消失呢?
假想的游戏伙伴是儿童游戏的精神伴侣,无形的朋友。据研究,约有15%~30%的儿童会出现这种现象,一般在2.5~6岁之间发生。一般地说,这个现象到了入学年龄,随着幼儿社会交往的增多会渐渐消失,个别也可能延续至10岁左右。
如果到10岁了还这样,怎么办呢?
人是一种社会化动物,人际交往能力对孩子的发展十分重要。孩子的孤独感往往和不合群有关,因为不合群没朋友而导致孤独。有些孩子十分适应群体活动,和小伙伴们打成一片,各项能力都能得到发展。可是有些孩子就表现得十分不合群,别的孩子拒绝和他玩,他也拒绝与别人交流,常常处于孤独的状态。孩子不合群,对他的身心健康都有十分不利的影响。父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
内向孩子的引导方法
家长首先应该看看给孩子行为定义为不合群是否合理,这就要考虑到孩子的先天特性。很多家长看到孩子内向、孤僻,不喜欢群体性活动,就感到十分担心,害怕孩子不合群,影响身心健康发展。
其实,有的孩子天生性格比较内向,喜欢独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有自己的天地,和别人一起玩反而会不自在,相对被动。对于这类孩子,不要刻意压制和改变他的自然属性。父母不要强行让孩子放弃自己的喜好,去迎合伙伴,打入群体中;要保持孩子自己的特质,顺应孩子的天性来加以引导。
家长可以从培养孩子兴趣爱好开始,帮助孩子找到自己喜欢和擅长的领域,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优秀,散发自己特有的气质,吸引志趣相投的伙伴。孩子也会更自信,利于他敞开心扉,更加积极主动。
胆小孩子的引导方法
有些不合群的孩子表现为胆子很小,性情也比较软弱,因为他们感受到的爱不够多。这样一来,如果父母或老师在生活中常常以很严厉的方式对待孩子,给孩子过多的指责和消极能量,只会加重孩子的不安全感和孤独感,不利于矫正他们孤僻的性格。
对于这种孩子,父母、老师应该给他更多的关注和亲切的关爱,创设和谐、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只有让孩子充分感受到被爱,增强内心的安全感,孩子才能建立起对亲人朋友、对外界环境的信任感,与小伙伴相处时才能放得开。家长爱孩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安全和一定的规则范围内,给孩子充分的自由。不过多苛求孩子、控制孩子,鼓励他大胆探索,勇敢尝试,给孩子创设一个自由、和谐的心理环境。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
父母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如果家长自己不常和人打交道,经常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孩子也会随之受到影响。同时由于缺乏人际交往的环境,孩子缺少与人交往的体验,难以学会交往中的经验和技巧。这就要靠父母努力给孩子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比如多带孩子去人多的地方,特别是增加孩子与同龄人相处的时间。
离开了家庭,孩子不再是可以横行霸道的“小皇帝”,如果不遵守伙伴间玩耍的规则,自私不顾及别人感受,同样是会被同伴们排斥的。所以在这些实际的体验中,家长应注意教孩子正确的行为规范和交往规则。
孩子耳濡目染父母的待人接物、与人相处之道,再加上自己有良好的环境和机会亲身实践,会更顺利地适应群体活动,学会与人交往。
温馨提示:头条号上现有不少家长咨询儿童心理问题,因三言两语无法获取全面信息,也无法有针对性地给出建议。刘鸿雁工作室提供一对一咨询服务,预约请加微信号“lhyxinli”,注明“头条号”。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