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定场景下,产品交互设计的注意点

相信你一定在网上见过老罗在星巴克的那段“打脸”视频,每当老罗有新动态时,这段视频总会被翻出来重温。这段视频其实揭示了许多深层次的内涵,包括用户体验、营销策略,乃至文化差异等。确实耐人寻味。首先,星巴克的杯型命名背后有一套独特的营销逻辑。点单过程宛如一场游戏、一次社交体验,顾客从中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满足感。然而,初次点单的人可能会感到困惑,就如同网页设计,若不考虑情境,设计就可能给用户带来困扰和不适。比如,一个美观的文件上传界面,按钮质感与色彩无可挑剔,但你是否注意到,这个弹窗在功能操作上可能让人产生与老罗相似的困扰?界面虽有上传、删除和取消功能,但从图中我们无法明确操作方式。精致的按钮配上误导性的颜色——警示用的红色用于取消,常用上传功能却是灰色,一般用户很可能习惯性点击删除按钮,这无疑是令人抓狂的设计。快速识别和操作变得困难。这些精美的按钮展示了UI设计的极致,但这能算好设计吗?显然不是。问题在于它脱离了情境,混乱的表现导致操作的不确定性,破坏了用户体验。反观图二,显然更为合格。为何?因为场景对了!蓝色代表功能,灰色表示取消,红色用于删除并有提示作用,符合文件管理操作的情境。在后续的文章中,我将深入探讨场景定义、分析及其对交互设计的影响。首先,场景定义。许多设计需求源于特定场景,如计时、比较、浏览等。转化为页面,每个需求都有其场景。场景包含:谁,在何时何地,做了什么,周围环境如何。例如,用微信聊天是一个场景,记录工作时间亦是。场景的应用无处不在。计时功能应用的场景可能是:律师在星巴克接待委托人。了解场景后,我们要认识场景类型。1. 目标或任务场景,描述用户想做什么,而非如何做,常用于确定网站架构和内容。如:律师需记录与客户交谈的时间。2. 精细化场景,关注用户细节,帮助我们深入了解用户。这样设计出的产品更易用。3. 全面测试场景,从用户角度展示完成任务的每一步,解释用户如何利用产品达成目标。了解场景概念后,我们探讨场景设计。场景设计是分析一系列场景,理解用户需求,预期其下一步目标,通过设计简化关键流程,提高操作效率。场景设计包括列出场景,找出关键场景,识别用户痛点和需求,预期用户行为,然后设计贴心、高效、富有情感细节的产品。衡量设计标准有:效率、惊喜、感动、期待。简而言之,就是简单高效。其次,场景分析对交互设计至关重要。交互设计师应了解用户目标,如计时需求。考虑用户可能的进入场景,设计相应任务流程。详细列出流程后,分析预期,设计细节,实现交互。这种方法称为场景化交互设计,从用户角度出发,为用户场景提供解决方案,梳理信息,引导用户快速找到功能。场景化交互设计可分为需求分析、场景分析和原型设计。需求分析通过调查研究用户,获取有效信息。场景分析是核心,包括用户调研、分析和模拟流程。通过这些,设计师可以清晰观察用户使用产品的情况,制作原型,进行测试和易用性评估,为最终方案提供参考。总结今天的内容,我们了解了场景的概念——谁、何时、何地、做什么、环境如何。我们也探讨了交互设计在场景中的考量,以及场景化交互设计的三个部分:需求场景、环境场景和具体应用场景。设计应基于用户需求,考虑使用环境和应用状态。希望通过这些方法,我们能创造出更好的设计。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