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量和收录率的重新定位

在SEO论坛中,常见有人疑惑为何收录量庞大,但流量却微乎其微。有的站点收录数以百万计,流量却不足千人,这种反差令人费解。许多SEO从业者也常面临收录不佳的困扰,困惑于问题的症结所在。对此,我想分享一些个人见解。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整体收录=整体抓取量*网页质量”,但后来这一公式受到质疑和补充。我认为,探讨流量波动的原因,应从预估值和提升策略两方面入手。为解决收录问题,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收录的真实含义。有时,高收录量被等同于高流量,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比如,一个拥有千万收录的网站,流量可能只有百万。如何评估整体收录的好坏呢?(收录率是衡量收录质量的指标,稍后讨论)。关键在于,我们是单纯看收录量,还是关注其他指标?是否有人深入思考过这个问题? 其次,我们需要思考页面存在的价值。页面的存在应满足某种需求或潜在需求。因此,收录量的大小可能并无太大意义,我们应关注需求覆盖度。例如,我们不强调网站收录了多少,而是强调覆盖了多少需求比例,这是否更有价值和意义? 再者,我们需要质疑并理解现有的理论,如光年的收录公式。它列出的多个因素,源于蜘蛛抓取、过滤至索引的过程。然而,这只是抓取质量的一部分,不完全解决问题。后来,虽然加入了搜索量指标,但这主要帮助预估,对实际流量提升的帮助有限。因为,收录若脱离实际需求,便失去了实质意义。 此外,技术变革对SEO的影响不容忽视。随着搜索引擎技术的进步,SEO策略却停滞不前,导致当前的困境。比如,以前提高速度能显著提升收录率,但现在网络速度大幅提升,这些优化可能变得不那么重要。一个页面从10秒加载到1秒,对用户体验有显著改善;但在设备性能提升后,从1秒到0.1秒的提升,用户难以察觉,对排名或体验的改善也相对有限。这并不意味着技术细节不重要,而是我们需要思考哪些细节才是关键。 最后,收录率问题。通常分为四个步骤,但实践中,许多人沉迷于技巧,而不去分析问题。例如,收录率低可能是入口不足或页面质量问题,盲目尝试增加入口的技巧,只会适得其反。如今,SEO从业者过于关注技巧和算法更新,而忽视了问题的本质,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现象。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