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的内容如何写才能吸引到用户
来源:引流技巧
编辑:引流技巧
时间:2025-09-03

为什么在微博微信上发的内容的阅读量低地很呢?甚至一点互动都没有呢?
相信很多微博和微信的运营人员都会有类似的同感。辛辛苦苦地写下来几条微博和微信推文,配上自认为不错的图片,本以为能够获得粉丝的追捧,到头来只剩下自个拿着小号来点赞。
懊恼,这种苦闷的滋味,不好受。
很大的原因就是你的内容,偏离了用户的状态需求。
其实只要按着用户的心理需求来做内容,还是可以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的。记得有个做自媒体的大咖做过这样的分享,网民都是自私的,都喜欢关注一些和自己有关的信息,所以社交网络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整理。第一是喜闻乐见的信息,比如八卦的、幽默搞笑的、出糗的,总之是比“我”惨的。第二是感同身受的信息,比如星座、感情鸡汤这一些。第三是对我有用的信息,什么秘籍、攻略、技巧等。第四就是转发有奖,大部分人都有私心,对小利趋之若鹜,万一中了呢?
为什么网民或粉丝们会喜欢关注这些信息呢?这和用户的状态有关。
在社交网络的环境下,信息爆炸时代,网民每时每刻都在面对成千上万的信息,而能够获得用户青睐的,唯有那些可以直接和用户的状态挂钩,或者是满足状态的信息。
人人都有被尊重的需求,可以说成是社会认同,以此来体验活着的用处价值。为此,在网络社交的中,用各种状态来获得认可(存在感)变得非常普遍。说到底网民会关注甚至分享那些可以满足自己状态(存在感)的信息。
从这样的社交需求出发,就很容易得出,哪几类内容是他们最喜欢关注和互动的。
第一:塑造个人形象的内容
你的信息对网民的个人形象是否有帮助。在网络不发达的社交场合中,人们经常盛装出行,仪礼待人来获得赞美和认可,而在网络的社交中,个人形象更为重要。
网民喜欢装扮自己的个人主页,完善自己的信息,表达不一样的个性形象。以前的QQ会员、空间挂件这些都是为了满足表达形象而产生的,而今犹在。微博和微信的碎片化社交中,运营人员所撰写的信息的作用,更为重要。
网络社交中,很多平台都会用标签身份来彰显用户的形象,用户喜欢关注转发和自己兴趣爱好有关的信息,这样可以更好地展现所处的状态。
比如,表达爱读书的状态,就经常转发读书的信息,喜欢旅行的状态,就经常发表旅途的照片,喜欢音乐,就经常转发歌曲,表达自己很上进,就转发学习技能的内容等。大部分网民都通过这些行为来塑造自己希望塑造的形象。
第二:维持并增进和其他人的关系
网民对好友发出的信息主动点赞,将一些内容分享给特定好友这些行为,都是希望维持并增进与目标群体的关系(来源于《社交红利》)。
比如看到电商平台有优惠信息,或者抢红包等好事,都会毫不犹豫地转发到朋友群或者自己的微博,以此告知更多人。
在社交中,大部分人喜欢帮助别人,并且从中得到快乐,因为帮助别人可以给人提供一种“自我价值感”,让自己感觉到自己是“被需要的”。帮助别人也是维持并增进和其他人关系的诉求。(摘自李叫兽公众号)
如果看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便会转发或分享给其他人,这些信息又会被其他人转发分享,进而达到帮助别人活得自我价值感。比如微博微信或者APP的各种福利以及
《如何打造个人品牌形象》《改变到此一游的十大拍照技巧》《2016年文艺青年最值得去的十大地方》等内容。
你还可以看到各种心灵鸡汤的分享,这些都是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东西,需要被分享。
第三:表达诉求和意愿
在网络社交中,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权利,每个人都渴望表达自己来展现自己,影响他人,从而获得一定的社会认可。用户们有大量的碎片化时间,他们通过刷微博和刷朋友圈来浏览或分享信息,你的信息也能够帮助他们表达想法、说出他们内心想说的话,他们就会自动分享、传播你的信息。
所以微博和微信朋友圈,就会出现《如果有可能,我宁愿不做微信公众号》、《职场上,缺乏格局的努力,都是无用功》、《研究表明很多人生病是因为没有爱》、《追星是件小事,你开心就好》等内容和#主要看气质#等热门话题
由于网络的快餐化,网民都有惰性,特别希望能有一些不用自己去整理的,可以直接运用的内容,来方便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广告行业,表达诉求和意愿的广告数之不清,以耐克、阿迪达斯等运动品牌为多,用以来争取目标用户的个性认同。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栏目分类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