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投放转化问题七步分析法

“为什么你广告投了很多,收集的客户电话也很多,*终成交却没几个?”这是很多企业在广告投放中会遇到的实际问题;本文的主题《广告投放转化问题七步分析法》,正是以此为示例,通过演绎,全面展示其应用细节。
本文是根据个人以往的工作经验,结合已有的理论模型,提炼出来的,针对广告投放转化问题的分析方法与解决路径。
内容主要包含四个部分:一是七步分析法的产生背景;二是七步分析法的流程和详解;三是方法的回顾与应用场景举例。深入理解《七步分析法》每一步的内容与理念,相信会对企业解决“广告投放转化效果差”这一问题,有所帮助!1
七步分析法的产生背景首先来看*部分,七步分析法的产生背景: 当我们打开手机,满屏的应用中,无论是微信、微博、头条、百度、还是抖音、快手;乃至于像OPPO、VIVO这些手机浏览器,信息流广告都是这些平台流量变现的标配模式。这其中,以收集销售线索为目的推广方式,又是大数多“线上获客、线下服务”这一类型的中小企业共同选择。这些广告,无论付费方式是oCPM、CPA或者是oCPC,都还是以转化为目标的投放,仍然属于效果广告范畴。 现如今的广告平台,几乎为企业提供了所有的营销工具,包括建站系统、客服系统、表单系统、CRM、智能投放方式、甚至有赔付保障机制等等。这些工具,降低了企业参与广告投放的技术门槛。然而,当流量红利消退时,也让一些本身营销能力较弱的企业找不到发力点。在信息流广告环境下,用户属于被动接收信息、需求处于待唤醒状态。很多行业的落地页,都精简到只有三到四屏,内容多以活动为主,然后罗列卖点,加上用户留资表单,行动号召,几个原素组合。内容少了,客户对企业的品牌或服务,了解就少。同时,我们外部的创意很容易被同行模仿,甚至是直接被抄袭,以至于都是同样的创意和落地页,在同一个渠道,同质化竞争!这样的情况,在复杂性的消费决策中,对负责下游环节的像电话销售、和现场销售,转化要求就会更高。同时,对他们来说,转化难度也会更高!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有的企业广告投了很多,获取的客户电话也很多,*终成交却没几个。怎么解决?应该说每个行业、每个企业,所面临的情况不一样,包括自身拥有的资源、所面对的客户和市场竞争情况,甚至是外部政策环境,各不相同!与其在面对问题时茫然无措,不如回到当下,从基础、从细节,逐一重新审视我们的工作。深入理解这套七步分析法,将有助于帮助我们更好的找到答案。2
七步分析法的详解七步分析法分为:*步,明确问题;第二步,模拟行为;第三步,绘制漏斗;第四步,搜集因素;第五步,归纳分组;第六步,征集方案;第七步,测试复盘。下面来看七步分析法的详解。*步,明确问题:“广告投了很多,获取的客户电话也很多,*终成交却没几个!” 这是经营者对企业现状的模糊感受,类似的表达还有,比如“不赚钱!”、“没什么利润!” “营业额太低了!”、“客户太少了!”……这类直观的、原始的表达,反映了对当前经营状况的不满,但对于解决问题帮助不大。现在,我们换种更清晰的方式,来表述这个问题:比如原来如果有历史数据,或者我们在项目之初,预期数据是每获取100个客户电话,*终期望成交10个客户。而现在的水平是,同样的客资只能成交1~2个。我们可以说,与期望值比,留电到成交的转化相差80%。我们需要明确问题的起点与终点、问题的现状与期望。这里问题的起点是留电,终点是成交,现状是转化率是2%,期望转化率是10%,留电到成交的转化,与期望相差甚远。这里是就着假设问题来讲,如果实际情况不明确,需要先做数据分析,必须以数据为依据。如果现状是客资太少了,问题出在业务的更前端、渠道投放的效果不理想,比如在实际运营中,对同一个渠道长期投放,会出现留电量,越来越少的情况,同样适用于《七步分析法》,需要先明确问题。现在讲的是留电到成交的转化差,很容易被笼统地归属成销售部门问题。一般我们会有在线咨询、电话咨询、现场咨询几个分组,本身都是具有销售性质的部门。从事这个岗位的,除了少数经验老道的现场销售,占更多比例的,是没有多少工作经验的年轻女性,工作压力大、流动性也较大。管理者如果只是简单粗爆地将业绩问题,直接抛给他们,那么问题很难有个很好的解决办法。我在梳理《七步分析法》的时候,主要目的,是想将过去的工作经验中、具体普适性的部分,固定下来,整理归档。另一方面,也希望这些方法,能对更多领域起到作用,包括销售、客服在内,每个部门每个人都能够、自己找到自己的问题解决路径。第二步,模拟行为路径:首先忘记我们营销者的身份,把自己变身为客户,从问题起点到终点,我们自己完整的模拟一遍。
一个生活中常见例子是,当我们躺着接电话时,对方通过无线电传播过去的气息和语调,就能判断我们可能还没起床!特别是面对重要的人,或者是重要的电话,我发现我更愿意找个安静的地方,将手机放在桌上,打开扬声器,跟他对话,因为这样能让我的情绪保持稳定、思路清晰!
第三步,绘制漏斗模型:
总成交额=留电量×回访率×接通率×有效率×预约率×到店率×成交率×客单价
如果这中间,转化率提升了2个点,达到4%,则成交量变成400个,比原来增加了200个,总成交额变成120万。
我们可以到看到,在转化率上提升1个点或2个点,当体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其影响将是天差地别的。如果转化率保持2%不变,客单价由3000提升到4000,成交额能做到80万;提升客单价,对大部分企业来说,比提升转化率要难!要在提升客单价同时,能保持转化率不下降,基本上就更难了! 倘若,客单价与转化率能够同时提升,客单价由3000提升到4000,转化率由2%提升到4%,同样的10000个客户资源,成交额将达到160万;比*初始的60万,会多整100万!也有很多的企业,因经营者有*眼光,或者就是创业者的一种赌徒心态,能够在几个现象级平台商业化初期,押宝入场,抓住流量红利,是可以做到以远低于平台后期饱和竞争状态下的获客成本,快速做大规模成长起来!像早期百度、早期淘宝、包括这两年的抖音,都存在这种现象。但是,没有*基础的转化率,和一定的客单价,做支撑;单纯想寻求渠道红利,机会越来越少。在绘制完漏斗模型后,再将第二步中, 用户行为路径中的负向行为,提取出来,作为第四步,搜集影响因素时,使用的调研问卷。第四步,搜集影响因素: 这里提取的节点是:未接通,无效,未预约,未到店,未成交,当然也可以把未复购或未推荐也加进来;然后,我们在这些节点前加上“为什么”三个字,作为预备问题:1、为什么未接通?2、为什么无效?3、为什么未预约?4、为什么未到店?5、为什么未成交?6、为什么未复购或者帮我们推荐?带着这些预备好的问题,进行影响因素的搜集工作。具体方法:1、可以根据个人经验进行主观推测;2、如果个人缺乏相关经验,可以通过观察企业自身产品设计、研发、咨询、销售、服务的过程,以及观察目标客户的一部分公开行为,从中寻找价值信息;3、可以分析聊天记录、电话录音、或者是、客户接待室监控录像等资料;4、需要关注公众平台用户的自发分享,特别是其中的投诉、差评、负面内容,不仅是自己的,还包括同行的、整个行业的,评价信息(这些平台包括,比如大众点评、团购平台、微博、豆瓣、百度知道、贴吧、问答平台、本地论坛等等)虽然现在不断有新的应用出现,但一些老牌儿的平台依然有大量用户。5、可以使用搜索指数或关键词工具,分析高频搜索词、热度词、需求图谱,以及搜索框的下拉、相关搜索等数据中的价值信息。比如搜索品牌词时,下拉词一般都会出现“靠谱吗、怎么样、在哪里?”这类联想词。6、模拟体验。在不对内通知的情况下,从总部调人去分店,或者是邀请朋友,前来体验全部流程,并记录细节与感受。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考虑用同样的方式,去探查竞争对手的情况。7、访谈调研,访谈对象可以是各环节对应的员工、部门主管、顾客、或朋友等。这里的原则是:要鼓励畅所欲言,不能批判。哪怕对方提出的问题很幼稚或不着边际,我们都要鼓励他发表看法,以便尽可能地完全穷尽所有因素。8、同时,要及时、掌握外部政策或环境的变化;我们有可能因太内部,而忽略外部。这些转化率,包括接通率、有效率、预约率、到店率、成交率,应该是有准确数据的;如果企业在一开始就设计好自己的转化路径或者是漏斗模型,并对应做好了数据统计,所谓的问题环节,会很明确的自动暴露出来,而不是在出了问题后,再来反查。在这些琐碎且重要的具体因素上,如果在日常报表中不能准确统计到这样的细节,就需用到这些具体方法来发掘,这个工作很显然是一份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特别是在利益相关时,哪怕我们一再强调地要畅所欲言,要客观记录,但调查者与受访者、包括分析人员,很多时候就是同事、或者是上下级、或者是部门间的协作关系,所以,难免会有所倾向。因此,建议抽调非直接利益相关人员,或单独设立“转化官”这样的角色来执行。
可以预见的是,搜集的影响因素,肯定是杂乱无章、重复谬误,甚至相互矛盾,不忍直视。接下来我们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清洗整理。也就是第五步,归纳分组,并加权排序。
具体方法是:1、组织不同*或不同部门的代表,针对搜集来的因素,进行会议讨论;2、删除无效或无意义因素,筛选出有效因素;并对争议性问题,进行讨论定性;3、将确认下来的有效因素进行提炼,并归纳分组; 4、再次查漏补缺,看是否有遗漏问题;5、对每个因素进行评级;因过去长期从事类似行业的营销推广工作,这里我仅根据个人经验,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影响因素,以作演示。归纳分组时,可以按流程步骤、也可以按职责所属部门、或者按重要程度来做,这里我是根据业务流程来分组。比如:分组一:业务节点(回访——接通),电话未接通可能的原因是:(1) 对方停机、空号,或者是假数据(2) 我们被拦截、显示骚扰电话;(3) 对方在开会、开车、在睡觉,不方便接电话;分组二:业务节点(接通——有效),造成无效的原因可能是:(4) 推广人员,为了获取更多线索量,完成KPI,在广告创意、落地页,使用了欺骗的诱导。(5) 也有可能是,开场话术有问题,被误会成电话诈骗;(6) 或者是,表单上内容过于简化,或因为疏忽,未标明服务范围;也会存在;(7) 再一个,对方对我们广告页介绍没有仔细看,把产品作用理解错了,不是目标人群;(8)或者,还有一些是纯属好奇、或恶搞,随便提交的;当数据量足够多时,总会有一定比例的这样人群。(9)这里需要补充1个特例是:当我们的业务覆盖全国,而电话回访中心,没有设在当地,或者我们将电话回访业务外包,可能导致销售人员,听不懂当地方言,造成沟通障碍,也会导致无效。分组三:业务节点(有效——预约),不预约的原因,可能有:(10) 人在外地、出差(11) 客户觉得我们的产品或服务不是太重要,不痛不痒的,可做可不做;(12) 或者,客户的关键疑问没有解答到位,疑虑重重;(13) 客户还在观望中,需求不急迫;(14) 客户觉得路程太远,交通不便;(15) 客户平时上班很忙,没有时间;(16) 也有客户会坦言,他正在多家对比,纠结中,没有特别倾向;分组四:业务节点(预约——到店),预约了不到店的原因可能是:(17) 客户不重视活动名额;(18) 大多数是强约,客户还想再考虑下;(19) 忘记预约时间;(20) 客户被意外情况打乱行程;(21) 再一个,在预约后,到店前,这中间,客户听到或看到企业的负面评价,这种负面可能是过去服务事故造成的,也可能是来自竞争对手的抹黑;再或者,客户只是单纯看到行业的负面新闻,认为需要重新考虑;分组五:业务节点(到店——成交),到店后不成交的原因可能有:(22) 体验效果很不明显,或者、体验感受非常差,不满意;(23) 报价太贵,超出客户心理预期。(24) 或者,在超低价或者免费活动中,会出现客户就是来随便看看,来白嫖的;………这些都有可能!这里的评级,是按解决起来的容易度来评级(需要注意的是,问题的解决难易程度,并不跟问题的影响程度,成正比。有时,可能因为一个长期疏忽的简单问题,而对企业造成严重影响,这样的例子,很常见。)按容易度来排序,以便我们调整时,优先解决容易解决的问题,更快的补上业务漏洞;如果样本数足够大,也可以对数据加工后,计算各因素的频次,来判断影响程度。当然也可以按其他标准来评分排序;对于复杂的问题,还可以引入系数来解决。到这里,《七步分析法》讲完了前五步,回忆下:第1步是、明确问题;第2步、模拟行为;3、绘制漏斗;4、搜集因素;5归纳分组;接下来,介绍*后两步:征集方案与测试复盘。第六步、征集解决方案: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