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微信服务号运营er,平时都要看哪些数据

本文介绍了我们逐渐积累的观测数据指标,欢迎您按需使用。流量数据1、渠道流量运营微信官方账号,最关心的一定是粉丝。例如,每天有多少粉丝关注,以及如何关注。我们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看这部分数据:一是微信背景的统计–用户分析页面。我们可以看到每天总量和细分来源的不同关注者。所有来源分为:微信官方账号搜索、二维码扫描、图文页右上角菜单、图文页微信官方账号名称、名片共享、支付关注等。微信官方账号搜索对应SEO和搜索关注的引导效果;扫描二维码对应二维码引导效果;两个图形页面的关注度对应图形吸引力;名片共享对应整个服务号的使用质量;支付关注是微信支付后的引导;其他的都是剩下的,包括微信广告商的交付流量。通过关注不同来源,可以大致了解不同推广工作的效果,采取有针对性的优化措施。但美中不足的是,微信后台(包括接口)只提供关注总数,没有细分openid,无法打通前端关注数据和后端转换。特别是对广告商等付费流量的评估,只能采用增量对比等方式,误差较大。虽然大多数关注源没有详细的数据,但仍有一个可以打开前端和后端数据——扫描二维码关注。这是我们关注源数据的两种方式之一。通过二次开发,我们在不同的渠道中生成多个带参数的二维码,以标记用户关注的来源,openid。然后根据用户openid绑定自己的账号,跟踪后续的业务转换。打开前后端的唯一方法,其实就是渠道投放的利器,推荐大家,能用的地方不要礼貌。例如,在下图中,一家商店通过二维码跟踪各种渠道的前后端转换数据:2、转换漏斗转换漏斗是根据各自的主要业务路径设置的几个关键步骤来监控转换率。比如注册,注册购买等。转化率的质量主要有两种观点:比较:将服务号作为一个整体,通过与全站所有渠道的平均转化率进行比较,评价渠道质量;趋势:通过与历史数据的比较,评价服务号的近期运营水平和渠道质量变化。3、渠道优化的第一步是了解流量来自哪里;第二步是了解流量质量和好坏;第三步是根据前两项的数据结果优化和调整渠道。定向优化低转化环节/渠道,扩大优秀渠道数量,提高整个服务号的转化水平。在产品(功能)数据的最后一节,我们关注的是用户来自哪里,用户一定会开始使用我们的产品/服务。因此,我们将关注服务号上各种功能的使用。例如,我们向用户提供业务进度查询、资金变更提醒、登录积分等。一方面,通过数据分析,了解用户更喜欢哪些功能,分配更多的资源和关注常用功能。另一方面,分析时间轴的变化趋势,以监控单个功能的改进或优化效果。除了自己的业务功能统计,微信还推出了统计–对于网页分析页面,统计了JSSDKconfig的所有页面访问量和接口调用量。如果您有用户共享功能/活动,这个统计数据非常有用!作为操作er,一方面要了解自己(功能/服务/活动),另一方面要了解用户情况。我们主要从保留、活动、用户肖像(标签)等方面来看。1、顾名思义,保留意味着有多少用户在一段时间后留下来。这种“一段时间”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定制,一般用于次日、7日、30日、周保留、月保留等。我们采用的保留标准是次日、7日、15日、30日不取关。除按时间划分外,还根据不同的用户维度进行保留。例如,购买袜子和鞋子的不同用户保留率;或者完成购买行为,只浏览不同用户保留率的商品行为。以我们的数据为例,通过分析发现,绝大多数关注在0~1天内完成,然后每天有少数用户;如果推送,会更多;绑定用户比未绑定用户更稳定;交易用户比未交易用户更稳定。基于上述数据分析,我们采取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比如用户关注后,第一时间引导他绑定。鉴于不同用户对推送的响应(完成转换)和耐受性(取关)不同,在推送频率和内容上也做了一些微调。鉴于不同用户对推送的响应(完成转换)和耐受性(取关)不同,也对推送频率和内容做了一些微调。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2、活跃用户的定义取决于企业自身的业务流程和用户行为定位。以金融平台为例,用户可以登录、充值、投资、查看目标、咨询问题、提现、使用投资工具等。活跃用户的特征可以通过分析这些维度来定义。满足此条件的用户被视为活跃用户。近年来,用户活动越来越成为评估服务号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特别是在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之后,振兴已经关注的粉丝甚至比拉新更重要。大多数时候,促活和留存是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多少需要联系用户,让他完成某某的指定动作,这个过程必然会伴随着用户的干扰。正如投放所说,有一半的广告费是浪费的,但不知道是哪一半。也有一半的用户被打扰是为了关闭,你必须找出哪一半。这就需要对用户有更深入的了解。3、随着用户数据的深入挖掘,用户肖像的概念也越来越热门。以前一个用户可能有几十个标签,现在有几百甚至几千个标签。通过标准化标签,将复杂的个人情况逐一提炼成特征标志,使计算机能够程序化,甚至“理解”人。大数据处理不是我的专业,不再是班门弄斧。还有一些主营业务的用户状态和用户信息,每个家庭都不一样,这里就不展开了。只关注服务号范围内用户标签的应用:一是制定标签,分为静态信息和动态信息。静态信息主要描述用户属性,如性别、昵称、关注时间、区域、用户语言、关注来源等。(友情提示,用户型号、终端系统等。可以在微信后台查看,但接口中没有细分数据。)动态信息主要是用户行为,如[发送文本]、[点击菜单]、[发送图片]、【描述二维码】、[触发JSSDK]等等。动态信息进一步细分,如发送文本咨询,提取用户咨询关键词,设置标签,如用户咨询[物流状态]、或者【如何支付】等;例如,触发JSSDK的类别可以细分为[与朋友分享]、【与朋友分享】、【与QQ好友分享】等;扫描二维码类别,可根据二维码设置不同的渠道或活动名称,细分[XXX渠道关注]、[抽奖活动]、[红包活动]等等。有了标签,就是给相应的用户贴上指定的标签。有了标签,就是给相应的用户贴上指定的标签。这个比较简单,性别是女性打[女性]。、用户语言是中文打[中文];咨询签到后打[发送][签到]、参加过红包活动并与朋友圈分享的,打【红包活动】【与朋友圈分享】...不再重复。贴上标签后,就是营销的实际应用。在这方面,我们也使用初级功能。例如,在传输功能启动后,我们将定向推送[上传图片]标签用户,并通知其功能启动和使用方法;例如,在做活动或品牌宣传图片和文本时,我们将定向推送[分享朋友圈]标签用户。关于标签数据,有一些更先进的授权操作或建模分析,我们仍在学习的路上,你可以看到更多关于其他数据的专业文章,这里不是自然搬运工。内容和活动数据推送内容和举办活动也是用户操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应的数据也值得关注,通过比较不同的图形转换,指导内容优化。比如下面两组图文:图文1、图文2、图文3、图文4、图文2、图文2、图文推送,可以清楚的看到图1的转换数据优于图2;图3和图4是两个投票内图。通过小范围的启动,可以看出图4的传播情况比图3好。以上主要是对整体数据的比较。如果要细化到个人的内容偏好呢?虽然腾讯没有这样的数据,但它可以妥协:通过接口创建图形和推送。在图文链接中附加不同的参数,如openid。然后通过记录链接打开openid,即查看应用程序用户的图片和文本。BTW,在阅读了上一节之后,学生们可能已经开始灵活地学习和使用它。此时,他们可以给响应用户贴上标签:[阅读图片和文本]–[XX类内容]。你喜欢什么,下次我会给你推什么。总结用数据驱动精细化操作是大势所趋。通过对用户的更深入的了解,我们可以真正“尽我们所能”,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操作效果。坦白说,我们的应用还是很简单的,只是结合实例介绍一些可能的应用场景,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提醒大家注意数据,多用数据!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