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增长:保持独立思考,别被忽悠。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内互联网行业对「用户增长」(UserGrowth,以下简称UG)的理解大多局限于转换漏斗优化、用户邀请、ABtest等单一而皮毛的形式。如果你不相信,你可以找到相关的文章、书籍和培训来理解。之所以会出现这个问题,是因为UG是从国外流传下来的,在国内真正实践过的,而且方法成熟成熟的系统并不多。更重要的是,现阶段很少有懂的人不会出来分享,毕竟还处于红利阶段。我坚信国内UG应该有自己的玩法,与国外完全不同。因为国外的互联网公司没有运营和商业渠道这样的角色,但在中国,这两种工作在激活新用户和保留老用户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对于那些在UG上出版书籍和讲座的人,我特别想问:你真的做过用户增长吗?有实践经验吗?您只知道假设注册或订单流程有问题,然后通过优化解决,提高转化率,这就是用户增长吗?脑残产品怎么会在这两个环节出现这么多大问题?优化转换漏斗的想法对PM来说是一个非常基本的要求。它已经非常成熟和普遍,并将非常重视它。把这个想法作为一个新概念来赚钱是没有意义的。延伸一段。我只认真实践过,有代表性的案例,否则你的文章写得好,书卖得好,就没用了。因为很多人都能说,说话的时候通常会分析一个成功的案例,这很简单。在实践中,会面临很多意想不到的、无法借鉴的问题,这才是对人的真正考验。回到UG。打开拉钩,搜索「用户增长」,我发现只有少数大工厂在招聘这方面的人,比如头条、滴滴、美团、摩拜和我的网易。从招聘需求可以大致推断出,行业只对UG的概念感兴趣,很少有人真正投资和建立独立的部门组织。目前国内UG存在的问题1。UG缺乏真正可行的策略,肯定不仅仅是那些人说的优化漏斗,还有自己的玩法。头条、美团、滴滴都做得很好,我们也在探索,好像暂时没人分享过。2.没有真正懂的人。我研究过目前在一线做UG的人,都是半路出家,之前的背景很杂,不可能有所谓的专业背景概念。更接近的是从数据分析师转行,更多的是运营、市场、渠道等,之前所做的与UG并不接近。因此,每个团队中可能只有一两个人真正理解,而其他人则遵循整体战略,具有很强的可替代性。但真正了解的那一两个人,是很有价值的人才。3.跨部门合作难UG的特点决定了这是一个需要多个角色组成的团队,角色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如增长战略、业务合作、渠道交付、数据分析、产品、研发等。但在大多数互联网公司中,这些角色分散在各个大部门。因此,要做好UG工作,最理想的办法就是重组这个团队,保证合作沟通的效率,不要搞跨部门合作。其次,也可以选择虚拟项目组。关键在于公司高层是否重视团队组织,是否有决心。如果你不那么坚定,你会事半功倍。最好不要这样做。我理解UG1。新用户主要通过产品或营销来创新。不是不可能,而是太难了。这是国情。因此,新增还是靠投放。那么,使用哪些渠道,具体的策略是什么,这是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只要保证单个用户的成本可以控制,或者通过商业模式可以收回,花钱本身就没有问题,这是可靠的。2.具备商业变现能力上面提到的可以花钱,可以赚回来,这是一个投放的ROI模型。产品本身最好有实现能力,无论是通过流量实现,还是转换订单,只要交付流量做好后续转换收入,这就是一个完整的闭环。3.不仅有新增,还有促进用户增长,不仅要开源,还要节流。也就是说,通过研究用户生命周期,构建RFM模型,做好新用户保留、低活用户推广、高活用户保存和用户召回流失。这里的每个链接都有很多事情要做。4.用户增长不是UG组的任务引用OKR(ObjectivesandKeyResults)概念和KPI的区别在于O,也就是目标。假设一个产品最近的目标是用户增长,那么O的执行路径应该拆解到整个团队,而不仅仅是UG团队。例如,活动,kol、ugc操作,可以以用户增长为目标,拆解策略。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地与UG团队形成合力,避免整个团队各自作战。大家好,我是《超级操作》的作者韩叙。多年来,作为起点学院的导师,我经常收到操作学生的反馈:缺乏系统的操作知识和方法,没有人带,走了很多弯路。因此,我特别想与有需要的学生仔细、全面地分享我过去十年总结的操作方法,以帮助您更好地提高操作能力。这里推荐给你,我和起点学院联合创建“互联网运营战斗训练营”操作系统课程,课程内容包括“系统细化操作方法、深度拆卸操作案例、精细设计操作战斗项目”希望帮助你深入了解操作工作,掌握操作的基本思维,真正应用于自己的工作。如果你想系统地学习操作知识和方法,并与我面对面地学习和交流,你可以通过扫描代码注册并获得专属折扣~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