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用户在贡献内容的时候,他们在想什么?

当我们做UGC时,我们都深深希望知道用户在贡献内容时在想什么,他们的动机是什么,产品和操作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毫无疑问,用户在生人网络和熟人网络中的行为是完全不同的,即在生人和熟人面前,所以他们讨论强关系网络和弱关系网络。“强关系网络”1,内容产品动机在熟人网络,如QQ空间,人人,或微博(不得不说微博或熟人网络属性的一部分),用户产生的内容会被亲戚、朋友或同事看到,所以在锚点的方向,是用户产生的内容是让这些朋友和亲戚了解他们的生活,建立一定的形象,这与生活网络基本不同。人们贪婪、恐惧、嫉妒、懒惰、好色、贪婪、虚荣、难以抗拒诱惑、害怕孤独、随波逐流,这些弱点一直充斥着我们的生活,驱使我们做出许多决定,也反映在社交网络上,但在熟人网络中,用户不会在自己的内容中展示这些赤裸裸的内容,必须在包装后展示,看看用户是如何做的。1.晒照片晒食物:这太常见了。这是任何社区在没有任何操作指导的情况下产生的集体行为。在马斯洛模型中,衣食住行是基层需求,舌尖上的中国食品是重中之重。晒食物的逻辑是,它几乎把最基层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最高需求联系起来。这就是为什么手机有摄影功能的时候没有那么多人这么做,但是当微博有摄影功能的时候,人们就开始这么做了。当用户在晒自己吃什么的时候,其实并不在乎自己喜不喜欢吃什么,只在乎别人知道我吃了什么。所以很多人发了一张鲍鱼的照片,上面写着“嘿,没那么好吃”。没有人会在社交网络上吃一碗兰州拉面,除非你真的去兰州吃一碗拉面~~风景:中国人的普遍价值观是通过吃喝来展示他们的生活质量,上面是吃喝,这里是玩。当用户晒风景时,他们表达的不是美丽的风景,而是“我来了”。当然,这里的风景不仅是旅游的风景,也是生活环境。例如,当用户买了一栋大房子并发送了一张建筑工地的照片时,用户想表达的肯定不是建筑工地,而是一句“兄弟买了房子”。另一个例子是,你的朋友去百度工作,晒各种百度工作环境、休息室、健身房等,想表达的不是百度,只是“我在百度工作”晒自己:留几只手怎么能着火?就是用买彩票的心态赌自己能不能拿个正分炫耀,这也是百度魔图怎么火起来的原因。就是用买彩票的心态去赌自己能不能拿个积极的分来炫耀,这也是百度魔图如何火起来的原因。我觉得晒自己是最低门槛的表达方式,好看的晒脸,化妆的晒,卸妆的晒,普通的晒身材,远距离的正面晒,背面晒,长得不好看的身材也不好,就成就了美图秀秀。同时,有一个问题是,晒自己的文字部分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部分。我不能每天都写。我发现我的左眼比右眼大。同时,为了掩盖我炫耀美丽的尝试,图片中的文本部分往往更加分心。一般来说,一些离开的“小梅,来吧!“或者表达内心的感受“啊,最近心情不好狂吃,又胖”的风景融合晒自己,是很多美女坐在豪华车里的照片……一般来说,晒照片主要满足用户的虚荣心和包装后的虚荣心。从内容产生到内容消费的成本最低。所以更接近我们的生活行为。用户想要表达的也是最基本的人性需求,这就是为什么微信朋友圈会主要推广照片的功能。我们回到社会层面,在这个强大的网络关系中,事实上,大多数人基本上熟悉不常见,吃得越多,旅行的公共内容就越容易找到话题,用户的内容就越容易得到更多的反馈,从而鼓励用户生成更多这样的内容。2.在SNS兴起到移动互联网兴起的这段时间里,各种状态构成了各种社交网络的主要内容,然后有人提取出来做twitter。当用户发送状态时,他们的心理活动与拍照不同。拍照往往是为了表达积极的情绪,这是人类习惯所保持的,但文字记录包含了更多层次的抱怨:这分为对人和事,对事。中国可以抱怨的太多了。对人来说,指桑骂槐是中国人最喜欢做的事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如果一个人在一段时间内经常发送,那么他99%就失恋了。装X:类似于说自己考试不及格的学霸,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负面情绪占了状态的大部分,因为发泄是表达和倾诉的巨大动力,但发泄往往不是动机,用户更多的是表达和寻求安慰的心态。当用户发送一些积极的状态时,他们经常@几个人完成分享社交活动。3.写日志不做分析,做这件事的人越来越少。基本上,无聊到死,绝望到死的人都在做。2.如何让内容流动分享内容动机,转发分享是UGC成本最低的部分。但要弄清楚用户在点击共享和转发按钮时在想什么(不包括一些奖励转发等)。)1.表达自己的兴趣或专注的领域,或者上面提到的树造自我形象,都是很不自觉的。你会发现中国的社交网络鼓励用户这样做。与生活网络不同,这不是一种追随群体的行为,而是一个自我便签的过程,在分享的过程中进一步表达自己的观点。2.展示你的深度。对于一些好的、深的、长的文章,MARK的用户在转发的时候很常见,但是MARK之后真的会去看吗?95%不会,所以MARK不是目的,关键是表达你的阅读深度。3.看热闹不嫌大传播谣言,传播八卦。人骨子里的微根。我无法用语言表达黑暗的心态。水太深了。4.分享心态的人毕竟是群居动物。分享是自然的。当他们遇到有趣的内容时,他们会情不自禁地与朋友分享。综上所述,说了这么多,用户在贡献内容的时候,本质上还是希望得到认可的,尤其是在强大的关系网络上,这才是最重要的。许多人杀人潜水,往往在现实生活中,生活状态更好。以腾讯微博的slogan结束:你的心声,世界的回声。这只是用户所表达的。在强关系的网络中,一般来说,用户只是想刷存在感、面子和荣耀。那么,在弱关系网络中,用户在UGC的过程中,用户在完全陌生的网络关系中在想什么呢?所谓弱关系网络,是指与不经常接触或完全陌生的人的关系,对应于频繁沟通的强关系。马克·格拉诺维特在1973年发表的一篇论文被认为是socialnetwork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文献。<>,他的研究发现,事实上,与一个人的工作和职业关系最密切的社会关系不是“强关系”,而是“弱关系”。“弱关系”虽然没有“强关系”那么强(金字塔),但传播效率极快,成本低,效率高。相应的例子是,在普遍缺乏安全感的中国用户中,弱关系网络似乎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如早期百度贴吧、豆瓣、莫莫和知乎,相应的强关系网络,似乎只有腾讯QQ空间和日益荒凉的朋友圈生活良好,似乎弱关系网络获得了更好的活力。与此同时,这些网络也成为许多用户原创内容的起点。在弱关系网络中,由于社区氛围的不同,UGC的内容会发生变化,因此很难像强关系网络一样对用户贡献的内容进行分类,因此分析用户UGC的动机。1、群体趋同性百度贴吧从娱乐粉丝群开始。用户在贴吧中发送的内容可能不是从某个角度有价值的内容,但当他们把它们放在某个群体中时,意义就会完全不同。人们很难从周围找到与自己的兴趣和属性完全相对应的熟悉的人,这些被理解和归属的感觉可以称为弱关系网络中所谓的人群趋同。在这个属性相同的群体中,同时,人们可以在非实名环境中找到某种情绪的出口,这也成为用户UGC最大的动力。这就是中国社交网络的未来,也就是为什么莫莫坚持做一个群体,包括现在的易信,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第二,我需要的人的社交圈一般都是有限的。即使按照10%的活动,你在朋友圈贡献的每一个内容都能得到有限的回应。当人们满足各种存在感时,我们并不孤单,但更高层次的需求是获得社会价值。也就是所谓的认可。如果你问一个普通用户,为什么你更喜欢在社交网络上发布内容,答案基本上是因为你可以在这里得到更多的反馈。其实这里说的就是UGC的内容流动性。分享,评论,私信,按赞。。。这些都是用户获得反馈的路径,也是用户感知自我存在感和被他人需要的路径。在知乎上,很多答案一开始都是“谢谢邀请”的。你不奇怪吗?是的,这种强烈的存在感和信任感远远超过了强关系网络中的炫耀感,因为它是从环境中获得的真实反馈,可以在没有任何粉饰的情况下表达。也可以算是需要层次顶端的表现。正是因为积极的反馈,UGC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闭关,促使用户创建更多的内容。第三,刷认可感的第一层是被理解的,第二层是被需要的,第三层是被认可的。我认为社交网络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赞”按钮,它完全击中了用户的痛点,大大降低了UGC的成本。这个按钮背后隐藏着用户被认可的感觉。(当然,知乎的感谢功能也不错)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