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的代码总像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

你是不是经常写完代码回头一看,发现那些if else套娃似的堆了七八层?或者明明实现同样功能的两段代码,硬是复制黏贴了七八个地方?更惨的是调试的时候,发现有些变量从创建之后压根儿就没用过…这些破事我全经历过,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怎么把这些多余的代码垃圾清理干净。
先说个真事儿。去年我接手同事的Python项目,有个函数足足有200行!仔细一看,中间有40多行都是重复调用同一个API的代码,参数都没变过。这就是典型的冗余代码,像这种明显重复的段落,咱们就应该像收拾房间时扔掉过期食品一样果断处理掉。
先搞明白冗余代码长啥样。第一种是显性重复,比如完全相同的代码块在多个地方出现。第二种是隐性重复,比如用不同变量名存储相同数据的操作。第三种更隐蔽,是逻辑冗余——明明可以用更简单的算法,非要写复杂的条件判断。举个例子,验证用户年龄是否满18岁,有人会写: python if age >= 18: return True else: return False 这完全可以直接写成return age >=18嘛!
怎么揪出这些代码垃圾呢?新手建议从这三个地方下手:首先是IDE的代码检查工具,像PyCharm会有黄色波浪线提示未使用的变量。其次是代码覆盖率工具,运行测试时看哪些代码根本执行不到。最后是肉眼排查,重点盯着循环里的重复操作和条件判断的嵌套层级。
这里有个实用技巧清单: 1. 给所有函数加上类型注解,类型不对的代码马上现原形 2. 把超过5行的代码块单独拎出来写成函数 3. 遇到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的代码,试试用参数化处理 4. 给魔法数字(比如3.1415)起个有意义的常量名 5. 定期用Ctrl+F搜项目里的TODO和FIXME注释
可能有同学要问:删代码会不会影响功能啊?这就得靠单元测试保驾护航了。每次清理完马上跑测试,要是测试用例覆盖率够高,改错代码的概率能降低80%。要是没写测试…那还是先补测试再重构吧,别把自己坑了。
举个实战案例。上周我重构用户权限系统时发现,有6个地方都在检查用户是不是管理员。原先的写法是: python if user.role == ‘admin’ or user.role == ‘super_admin’: # do something 后来我抽象出个is_admin()函数,所有判断点都替换成函数调用。这样既减少了代码量,以后要修改管理员判断逻辑时也只用改一个地方。
说到工具推荐,VS Code的Code Spell Checker插件特别管用。变量名拼写错误这种低级错误,它能帮你抓出不少。还有个叫SonarLint的静态分析工具,能自动检测重复代码和复杂度过高的函数。
最后回答个关键问题:为什么要费劲清理冗余代码?说白了就跟定期打扫房间一个道理——现在偷懒不收拾,等代码膨胀到根本改不动的时候,哭都来不及。我见过最夸张的项目,30%的代码都是死代码,删掉之后运行效率反而提升了!
小编观点:新手最容易犯的错就是觉得”能跑就行”,但代码就像房子,住久了不打扫迟早变成垃圾场。从现在开始,每次提交代码前花5分钟检查冗余,养成这个习惯绝对能让你少加很多班。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