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怎样确保14亿人的网络安全?

你有没有想过,每天刷短视频、点外卖、网购的时候,背后是谁在保护我们的账号不被盗?为什么中国14亿人上网却很少遇到大规模数据泄露?今天咱们就来唠唠这个看似神秘、实则跟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
第一道防线:法律不是摆设 2017年实施的《网络安全法》可不是摆着好看的。这部法律专门规定,像支付宝、微信这些平台必须给用户数据上”三把锁”——收集数据要明示用途、存储数据要加密、传输数据要装防护墙。去年有个知名社交APP就因为用户聊天记录保存不当,直接被罚款500万,负责人还被约谈喝茶。
技术手段玩真的 国家搞的”网络安全威胁信息共享平台”听着高大上,说白了就是个24小时运转的警报系统。全国2000多家重点单位都接入了这个系统,一旦发现病毒攻击,30分钟内就能通知到所有相关单位。去年某快递公司服务器被黑客盯上,就是靠这个系统提前预警,避免了2000万用户信息泄露。
全民皆兵的防护网 你可能不知道,咱们普通网民也是网络安全战线的”编外人员”。国家开通的12377举报热线,去年受理了超过120万条网络诈骗线索。有个江苏大妈就是通过这个渠道,举报了伪装成防疫人员的钓鱼网站,直接帮警方端掉了一个跨国犯罪团伙。
这时候可能有人要问:法律定得再好,执行不到位怎么办?这里有个冷知识,全国网信系统有支”网络特警”队伍。他们会在凌晨两点突击检查企业的数据库,去年双十一期间就抓到了三家电商平台违规使用用户浏览记录做精准推送。
企业端的硬核操作 现在所有新上架的APP都要过”安检门”,工信部的检测项目多达78项。去年下架的1600多款APP里,有三分之一是因为过度索取通讯录权限。就连你手机里那个天气预报软件,要是偷偷读取你的短信内容,48小时内就会被强制下架。
老百姓的防护秘籍 咱们普通网民记住这三点就行:①连免费WiFi别转账 ②收到验证码打死不说 ③定期改密码就像换牙刷。上次我邻居就是因为用”123456″当所有账号密码,结果游戏账号被盗充了2000块点券。
小编觉得,网络安全就像空气一样,平时感受不到它的存在,但真要出问题分分钟让人窒息。咱们普通网民能做到的,就是别当”傻白甜”,看见”点击领红包”的弹窗别急着点,遇到可疑链接多问一句”这不会是骗子吧”。毕竟在互联网世界,多留个心眼总比事后哭强。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